好山出好茶,喝茶人都知道有這么一說。
但這,也許是個偽問題?
標準不同,“好”的定義就大有迥異。
這不,兩路神仙開戰,戰況紛呈,亂花漸入,圍觀還是站隊?
上圖:武夷山巖茶:竹窠
下圖:柳葉眉 堯灣中心基地
茶圣陸羽高屋建瓴!
要喝好茶,自然得看《茶經》——且看茶圣陸羽眼中的好山與茶。
“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”:綜合起來就是,土壤疏松、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礫質、沙質土壤比較適宜茶樹的生長。
《茶經》從“爛石”到“礫壤”,再到“黃土”,綜述了一個風化程度越來越高的過程:巖石、碎石——砂礫——風化較完全的“土”。在其它條件一致的情況下,可能土壤風化得越完全,茶葉的品質往往不一定越好。一句話,茶好喝,就得要好山,好山便是出自“爛石”、“礫壤”!
柳葉眉堯灣中心基地的爛石
“野者上,園者次”:野放的、人為管理或干預較少的茶樹優于人為專置一場圃來種植管理的。這不單是管理方式的差別,也體現了種植方式的差異。既然成“園”了,茶樹自然是園中相對單一品,其種植密度、生物多樣性與“野者”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。
上圖:安徽太平猴魁的野者
下圖:柳葉眉堯灣基地的野者
“陽崖陰林”:陽面的山坡有林木遮陰的為佳。茶樹像女人一樣,既需要陽光,又怕曬。陽崖陰林則能同時滿足兩方面需求。有了遮陰之后,在漫射光的作用下,茶樹可以產生較多的葉綠素B,幫助其有效利用漫射光中的藍紫光,有利于茶葉含氮化合物、芳香物質的增加,提升品質。
柳葉眉中心基地的陽崖陰林
西湖龍井:獅峰
當代茶圣吳覺農馬首是瞻!
然而,如果換一個標準,這個“好”的定義可能就不太一樣了——
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對于《茶經》“爛石”、“黃土”的解讀便不同:
“爛石”顯然是指風化比較完全的土壤,也可以說是生土,這種土壤,適于茶樹生長發育;“礫壤”是指含砂粒多、黏性小的砂質土壤;至于“黃土”,是一種質地黏重、結構差的土壤。
時移世易,如今茶葉已是重要的經濟作物,歷史上又曾經歷過大生產、追求產量多過品味的時代,茶園土壤的選擇標準已經相對放寬。如果多走一些茶區便可以發現,絕大部分的茶園還都是黃土,如果能達到“礫壤”的狀態已屬于上乘了。甚至有的地區,土壤板結、酸化,還需要通過各種人為手段來改良的水田用來做茶園。
園者一
吳老先生的這種說法很能代表一種茶園態度。
其實,“黃土”是當今大部分茶園的狀態??茖W的價值其實不在于選擇最好的山場去種茶,而是要在現有的條件之下,思考怎樣能讓茶作為一種經濟作物發揮最大的效益:改良土壤、選育品種、提升茶園管理水平,讓本來相對一般的山場也能出產不錯的茶。且這個茶的產量要高、品質要穩定,茶樹的抗逆性要強,產生的經濟效益要好。
園者 二
故而,面對陸羽“野者上,園者次”的觀點,吳覺農先生認為它已不適用于當下:當時(唐代)的栽培技術,包括茶地規劃、園地開墾、茶樹種植和茶園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都還較落后?!同F代農業科學技術來說,茶葉品質的好壞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品種選育、栽培管理和制造技術,在適宜茶樹生長發育的自然條件下,采取現代技術措施,栽培的茶樹,都能夠獲得優質茶葉。因此,陸羽當年“野者上,園者次”的觀點就不適用了。
各位愛茶人,事實是否全然如吳老先生所說呢?
愛茶,我們是認真的。因為愛,我們不局限于一時一地,也走了很多茶山,去過名優茶的核心產區,而且連同其次級山場,見了一些茶人,交流著好山對好茶的標準。突發奇想,我們來做了個小互動:文中放上幾張茶山照片,也標注了茶園的背景信息,看看大家認為哪張照片里的茶園出產的茶葉更好喝。
歡迎圍觀,也支持站隊。
留言回復,有驚喜!
Host List
hot news